
本土疫情大爆發,截至昨天已公布3550例死亡個案,外界關心未通報的「死亡黑數」,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,要控制超額死亡的關鍵,就是要妥善照顧戰後嬰兒潮的族群。台灣可得到約376人可能確診死亡而未通報,未通報比為12%,換句話說,死亡通報正確率高達88%,「台灣還是屬於高規格。」
超額死亡的定義,由世界衛生組織提出,是觀察全死因死亡數(Observed)減去預期全死因死亡數(Expected),簡稱「O-E」。 陳秀熙說,每個國家都要有這樣的資料,才能正確反映疫情對人民健康的衝擊。
陳秀熙指出,世界衛生組織、刺胳針期刊、經濟學人雜誌,分別提出超額死亡的計算與校正,各國應努力「減少低報」,以免錯估防疫監測、出入境管制、疫苗分配策略。刺鉻針報導各國在2020-2021年D614G~Delta流行期間超額死亡,在調整年齡、性別、社經、慢病癌症疾病負擔後,紐西蘭、澳洲、台灣及新加坡仍為負超額。

陳秀熙強調,由於1946年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開始進入65歲,成為新冠肺炎重症高危險族群,2020年達到545.4萬人,這些人是否受到妥善照顧,對於新冠死亡率有重大影響。
他分析,藉由時間序列模型推估2020至2022年預期死亡(未受COVID-19影響),並比較2020-2022年之間實際觀察死亡,可看出台灣在2020年間仍為負超額,而在2021年隨著疫情時間延長,老年人口受到衝擊而逐漸成為正超額,至2022年Omicron大流行期間超額死亡問題更為明顯,但相較於大洋洲、亞洲及其他國家,台灣仍屬於極低超額死亡國家。
因為超額死亡計算會受預期死亡影響,一般而言,5年內全死因死亡率每年差異不大,這也就是所謂的背景死亡率(無疫情時應有的預期死亡率)。而台灣5月Omicron死亡個案數為2846人,其中可分為背景死亡1408人(49%),直接死亡1438人(51%)
陳秀熙說,台灣在Omicron期間受到超額死亡問題不容忽視,正確通報死亡率對於公共衛生防疫非常重要,進一步評估台灣過去2020-2021年超額死亡為-941,代表Alpha及Delta疫情未造成超額死亡。但2022年1至5月份超額死亡3187例,扣掉2208例有公布的,再扣掉經死因審查去掉而沒公布的603例,可得到約376人可能確診死亡而未通報的,未通報比為12%。換句話說,死亡通報正確率高達88%,這對於感染率很高的國家,台灣還是屬於高規格。
(張曜麟/台北報導)


